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「肺癌药物盘点」2022 CSCO指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更新及免疫治疗适应症
时间:2022-06-09 来源:求臻医学

免疫系统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将“自身”与“非自身”区分开来,从而可以消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,T细胞是这种防御中的关键角色。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受到共刺激和共抑制机制的严格调控,在抗原免疫反应和维持自身耐受之间提供了最佳的平衡[1,2,3]。免疫检查点在机体免疫反应中充当“刹车”的作用,使免疫系统不会过度激活。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是与其结合来撤掉免疫反应的“刹车”功能,阻断了T细胞激活的抑制途径,从而使肿瘤反应性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并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[4]

图1.png

图:肿瘤免疫治疗用治疗性抗体阻断检查点的分子机制示意图[4]


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CTLA-4与PD-1/PD-L1抑制剂,通过阻断免疫T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免疫检查点通路:CTLA-4/B7和PD-1/PD-L1,从而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。目前已在肺癌、头颈部鳞癌、食管癌、乳腺癌、胃癌、肝癌、结直肠癌、肾癌、尿路上皮癌、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、恶性黑色素瘤以及皮肤癌等肿瘤广泛应用。


今年4月份召开的2022 CSCO指南会上,各位专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进行了新的解读。其中针对肺癌部分的更新要点,小编做了一个汇总供大家参考。


2022CSCO

非小细胞肺癌(非鳞细胞癌)

1)将“阿替利珠单抗(限 PD-L1 TC≥50% 或 IC≥10%)(1A类)、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(1A类)”升级为Ⅳ期无驱动基因、非鳞NSCLC一线治疗Ⅰ级推荐。

2)将“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+卡铂(1A类)、舒格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(1A类)”列为Ⅳ期无驱动基因、非鳞NSCLC一线治疗Ⅰ级推荐;将“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(1A类)”列为Ⅳ期无驱动基因、非鳞NSCLC一线治疗Ⅱ级推荐。

3)将“替雷利珠单抗(1A 类)”升级为晚期非鳞NSCLC二线治疗Ⅰ 级推荐。

4)将“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使用舒格利单抗(1A 类)”列为局部晚期非鳞NSCLC巩固治疗Ⅲ级推荐。

5)将“IIA-IIIA 期术后辅助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(PD-L1 TC≥1%)”列为非鳞 NSCLC辅助治疗Ⅱ级推荐。

6)将“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铂化疗(1A类)”列为非鳞NSCLC新辅助治疗Ⅲ级推荐。

注:重点调整的说明及原因

1)阿替利珠单抗/舒格利单抗晚期非鳞NSCLC一线治疗适应症在NMPA获批,相关药物的推荐均提升到I级推荐。

2)替雷利珠单抗晚期非鳞NSCLC一线/二线/三线治疗适应症在NMPA均获批,其推荐均提升到 I 级推荐。


2022CSCO

非小细胞肺癌(鳞状细胞癌)

1)将“阿替利珠单抗(限 PD-L1 TC≥50% 或 IC≥10%)(1A类)、信迪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铂类(1A 类)、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(1A类)”升级为晚期鳞状 NSCLC 一线治疗Ⅰ级推荐。

2)将“舒格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(1A类)”列为晚期鳞状 NSCLC一线治疗Ⅰ级推荐;将“派安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(1A类)、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(1A类)”列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Ⅱ级推荐。

3)将“替雷利珠单抗(1A 类)”升级为晚期鳞状NSCLC二线治疗Ⅰ级推荐。

4)将“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使用舒格利单抗(1A 类)”列为局部晚期鳞状NSCLC巩固治疗Ⅲ级推荐。

5)将 “IIA-IIIA 期术后辅助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(PD-L1 TC≥1%)”列为鳞状 NSCLC 辅助治疗Ⅱ级推荐。

6)将“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铂化疗(1A 类)”列为鳞状NSCLC新辅助治疗Ⅲ级推荐。

注:重点调整的说明及原因

1)阿替利珠单抗/信迪利单抗/卡瑞利珠单抗/舒格利单抗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适应症在 NMPA获批,相关药物的推荐均提升到 I 级推荐。

2)替雷利珠单抗晚期晚期肺鳞癌一线/二线/三线治疗适应症在NMPA均获批,其推荐均提升到I级推荐。


2022CSCO

小细胞肺癌

1)将“度伐利尤单抗 + 依托泊苷/卡铂或顺铂”调整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Ⅰ级推荐。

注:重点调整的说明及原因

1)度伐利尤单抗其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在NMPA获批。

 

截至目前国内外共有19款靶向 PD-1、PD-L1 和 CTLA-4的单抗药物获批。其中13款PD-1/PD-L1产品获NMPA获批。涉及11个癌种,44个适应症。目前国产9款PD-1/PD-L1 产品获批,7款PD-1,2款PD-L1产品。下表盘点了肺癌领域中获批的PD-1/L1和CTLA-4的适应症。

表1.jpg


参考文献

[1] Chen L , Flies D B . Erratum: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 cell co-stimulation and co-inhibition[J]. Nature reviews. Immunology, 2013, 13(7):542-542.

[2] Greenwald R J , Freeman G J , Sharpe A H . THE B7 FAMILY REVISITED -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, 23(1):515[J].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.

[3] Zou W , Chen L . Inhibitory B7-family molecules in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[J].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, 2008.

[4] Lee H T , Sang H L , Heo Y S . 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Antibody Drugs Targeting PD-1, PD-L1, and CTLA-4 in Immuno-Oncology[J]. Molecules, 2019, 24(6).